暗腹雪鸡图片_暗腹雪鸡鸟网

hacker|
167

雪鸡的外形特征

鸡形目雉科雪鸡属鸟类的通称。外貌很像鹌鹑,但个体大得多,是鹑类中更大的。共5种。其个体大小相似。翅形稍圆,初级飞羽第1枚与第6枚等长,第2~4枚几等长,通常组成翼尖。尾呈凸尾状,尾羽一般22枚,有时仅20枚,长度只及翅的2/3。跗蹠短,只与中趾连爪等长,基部被羽,成年雄鸟具短而钝的距。雌雄羽色相同,或仅微有不同。

中国有两种:淡腹雪鸡和暗腹雪鸡。这两种雪鸡个体大小相似。成年雄鸟具短而钝的距,雌体稍小,脚上无距。通体羽色为土棕或红棕,密布以黑褐色蠹状斑纹。喉白,头和颈褐灰,翅上有大块白斑。淡腹雪鸡下胸和腹面污白,具黑色纵纹;暗腹雪鸡腹面暗灰,杂以棕色粗纹。体羽多棕褐,与所栖息的高山裸岩区的颜色近似。

暗腹雪鸡的特征是什么?

暗腹雪鸡又名高山雪鸡。在中国国内分布于新疆阿尔泰、布克赛尔、塔城、托里、温泉、博乐、霍城、昭苏、温宿、喀什、和田;青海柴达木盆地德令哈、都兰、祁连山系西部及以南各山脉(党河南山、哈梅尔山、库库诺尔岭、布尔布达山以至青海湖以南山脉); *** 阿里地区日土、改则;甘肃西北部张掖、武威、酒泉、天祝、肃南、肃北、阿克塞、碌曲、玛曲等地,均为留鸟。国外分布于帕米尔、阿富汗、克什米尔、拉达克、西昆仑山及喜马拉雅山。

全长约58厘米。通体棕色具黑褐色不规则细纹。头顶至后颈灰褐色,侧有一缘以栗色的白带。初级飞羽白色,具暗色羽端,并杂以黑褐色斑纹,次级飞羽暗褐色。具灰褐色虫蠹状细斑;尾羽棕色,中央尾羽淡棕色,各羽杂以暗褐色虫蠹状斑。颏、喉白色,胸部浅棕具黑褐色斑,下腹和腹部暗灰而杂以砖红色粗纹。

为典型的高山耐寒鸟类,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~5500米的高山和裸岩地区及高山草甸和稀疏的灌丛附近。夏季分布的上限至雪线,也常见在雪线之上觅食。冬季下迂到山势较低的灌丛附近或草坡。平时3~5只或一个家族集群,多则可达到数十只一群;脚短健而有力,善跑,很少飞。主要食植物性食物,春季主要以羊茅草、委陵菜和野葱为食,夏、秋季主要以棘豆、羊茅草为食,冬季主食羊茅草。全年各季均广泛选食栖息地内的多种植物,还吃一些蝗虫、甲虫等昆虫。常同有蹄类存一起,在其践踏处或粪便中寻找食物。每年6月下旬至8月份为繁殖期,巢置于裸岩裂缝或岩石凹陷处、灌丛下较隐蔽的地方,每窝产卵7~12枚,雌鸟孵卵。

雪鸡是什么飞禽,有什么生活习性? 可爱么?

雪鸡是世界上分布更高的鸡类,一般分布3000~6000米,直至雪线以上。在中国西部高山地带常见。当地称为 *** 雪鸡或喜马拉雅雪鸡。中国的两种雪鸡在夏季可到达海拔8000米的山地。能终年留居山顶,冬季向林带上限或山谷游荡,利用有蹄类的脚印寻觅食物。雪鸡以植物的茎、根、叶、芽等为食,有时兼吃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。鸡形目雉科雪鸡属鸟类的通称。外貌很像鹌鹑,但个体大得多,是鹑类中更大的。共5种 ,中国有两种:淡腹雪鸡和暗腹雪鸡。这两种雪鸡个体大小相似。成年雄鸟具短而钝的距,雌体稍小,脚上无距。通体羽色为土棕或红棕,密布以黑褐色蠹状斑纹。喉白,头和颈褐灰,翅上有大块白斑。淡腹雪鸡下胸和腹面污白,具黑色纵纹;暗腹雪鸡腹面暗灰,杂以棕色粗纹。体羽多棕褐,与所栖息的高山裸岩区的颜色近似。 雪鸡是世界上分布更高的鸡类,一般分布3000~6000米,直至雪线以上。在中国西部高山地带常见。当地称为 *** 雪鸡或喜马拉雅雪鸡。中国的两种雪鸡在夏季可到达海拔8000米的山地。能终年留居山顶,冬季向林带上限或山谷游荡,利用有蹄类的脚印寻觅食物。 雪鸡以植物的茎、根、叶、芽等为食,有时兼吃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。一般5~7月繁殖。在悬崖绝壁上筑巢,隐蔽在草丛或灌木下的岩石凹陷处,以枯枝、杂草构成,内铺草叶、羽毛。每窝产卵4~6枚,卵淡黄灰至带红的皮黄色,尖端具褐红色小点,重约56克,大小约为60毫米×43毫米。雪鸡栖息于高山,很难捕获。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 雪鸡在中国属于濒危物种。 种类淡腹雪鸡 拉丁学名:Tetraogallua *** anus 英文名:Tibetan Snow Cock 别 名:雪鸡 藏雪鸡 体长500~610毫米。头顶、后颈、颈侧为青石板色,耳羽污白。上背土棕色,近颈部有一淡棕色半环,其余背部羽毛黑褐。前胸和后胸之间有一灰色带状羽毛,胸部和腹部白色。尾羽20枚,最外侧尾羽较短;除中央一对尾羽具有明显的横斑外,其余尾羽近羽根2/3的外明为淡粉棕色。 栖息在海拔300O-6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、荒漠或半灌丛漠地,亦常在雪线附近活动。食物以英、早熟禾等的花及球茎、草叶等为主,兼食昆虫。每窝产卵4-6枚。孵化期为24天。为留鸟,有垂直迁移习性。 国内主要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 *** 和四川等地。 淡腹雪鸡又叫雪鸡、藏雪鸡、 *** 雪雷鸟和恐姆(藏名),生活在海拔3000-6000米的山顶,常在“雪线”以上生活。它对高山自然条件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,能在雪中生活,宁愿在积雪30厘米处翻食雪下植物,也不轻易下山。有人称它是鸟类中的“登山健将”。 淡腹雪鸡分布在新疆西南部至甘肃的祁连山;往南直达 *** 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四川。雌雄羽色相同。头和颈褐灰色;翅膀有一大块白斑;上体棕色, *** 白色。前额和胸部各有较暗色的环带。由于经常活动在裸岩和碎石地带,因此脚垫生长得厚而坚硬。平时,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活动,边走边叫。夜幕降临,它们常选择岩石底下藏身过夜。雪鸡的翅膀虽然生长得很健壮,但很少长距离飞翔,遇危险时多以快速奔跑逃避。一旦躲闪不及,便施展“隐身术”,趴在原地不动,借助它的羽色与岩石色调相近似的有利条件,避开敌害的视线,求得生存。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才急速鼓翼飞逃。雪鸡性胆怯,群鸡休息时,常有一只或几只老鸡站在高处“放哨”,有紧急情况,便大声长鸣报警。它们主要吃蒿草、毛茛、紫云英和其他种植物的球茎、块根,并兼吃一些小动物。繁殖在5-7月间,巢多营在背风处,每窝产卵4-6枚。淡腹雪鸡的外貌酷似鹌鹑,但个体大得多,体重约有1.5千克。肉质鲜嫩,当地 *** 视为上等补品,据说人在病后或产后食用,有滋补身体、恢复健康的功能。 暗腹雪鸡 拉丁学名:Tetraogallua himalayensis 英文名:Himalayan Snow Cock 别 名:雪鸡 高山雪鸡 体长520-700毫米。颌、喉白色,耳羽淡棕。耳羽后沿颈侧有一条白纹,其与喉部白色之间有一狭窄的由灰色羽毛组成的线纹。前胸及胸部羽毛基部灰色,近前端有一大黑斑。胸、腹部羽毛呈柳叶状,有深棕色羽缘。尾羽背面棕色,近尾端为深栗色。雌鸟体色较淡,跗跖后无长距。嘴角灰色;跗跖、趾橙黄色,爪角灰;虹膜褐色。 栖息在海拔2000-5000米左右的裸岩、荒漠或半灌丛地带,活动于雪线附近。非生殖季节3-5成群。繁殖季节则成对离群。以莎草科、禾本科的瘦果、嫩叶等为食物。偶尔也食昆虫、蛹及蜗牛。每窝产卵5~10枚。为留鸟。 国内主要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。 生活习性淡腹雪鸡 栖息:生活在海拔3000-6000米的山顶,常在“雪线”以上生活。它对高山自然条件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,能在雪中生活,宁愿在积雪30厘米处翻食雪下植物,也不轻易下山。有人称它是鸟类中的“登山健将”。 分布:淡腹雪鸡分布在新疆西南部至甘肃的祁连山;往南直达 *** 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四川。 毛色:雌雄羽色相同。头和颈褐灰色;翅膀有一大块白斑;上体棕色, *** 白色。前额和胸部各有较暗色的环带。由于经常活动在裸岩和碎石地带,因此脚垫生长得厚而坚硬。平时,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活动, 边走边叫。夜幕降临,它们常选择岩石底下藏身过夜。雪鸡的翅膀虽然生长得很健壮,但很少长距离飞翔,遇危险时多以快速奔跑逃避。一旦躲闪不及,便施展“隐身术”,趴在原地不动,借助它的羽色与岩石色调相近似的有利条件,避开敌害的视线,求得生存。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才急速鼓翼飞逃。 性情:雪鸡性胆怯,群鸡休息时,常有一只或几只老鸡站在高处“放哨”,有紧急情况,便大声长鸣报警。它们主要吃蒿草、毛茛、紫云英和其他种植物的球茎、块根,并兼吃一些小动物。 繁殖:繁殖在5-7月间,巢多营在背风处,每窝产卵4-6枚。淡腹雪鸡的外貌酷似鹌鹑,但个体大得多,体重约有1.5千克。肉质鲜嫩,当地 *** 视为上等补品,据说人在病后或产后食用,有滋补身体、恢复健康的功能。 暗腹雪鸡 栖息:栖息于具有裸石和冲击碎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带,更高可达海拔5000米以上,平原少见。早晚出来寻食,午间或夜晚隐入灌丛或岩石下。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习性,夏季上至雪线,冬季下降至灌丛带以下直到云杉林。 毛色:体色赤褐,密布黑褐色斑。颏、喉白色,上胸棕黄色、下胸和腹暗灰色并缀有红褐色粗纹。翅上有明显的大白斑。外侧尾羽为深褐色,杂以黑褐色斑。趾赤橙色,爪黑色。 食性:植食性为主,常以根、草叶、块茎、球茎为食。有时也吃昆虫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。 繁殖:一般在永久积雪的高山带繁 殖,于灌丛下岩石凹陷处营巢,巢内衬以羽毛和草叶。每窝产卵8~16个,卵为淡黄灰或红赭石色,散有大小不同的斑点。巢甚简陋,大小为外径30—35厘米,内径27—33厘米,深30—35厘米。每窝产卵5—8枚,最多达16枚。卵的颜色也有淡黄灰色、暗红赭色和淡棕沾绿色等几个类型,上面布有栗色和褐色点斑及块斑。卵的大小为58.3—72.5×41.3—56毫米,重量为71—89克。孵卵由雌鸟承担,除每天外出一次外,其余时间均在巢中孵化。孵化期为29—31天。 种群:喜欢集群,常组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活动,有时甚至集成30只以上的大群。白天活动,日活动时间较长,通常天一亮即开始活动,直到黑天才停止活动,其中尤以清晨和黄昏的以及晴天活动最为频繁,阴雨天很少活动,也很少鸣叫。

0条大神的评论

发表评论